站内导航  
【河渠志】大汕子隔堤
发布时间:2017-12-25 字体:【 】浏览次数: 关闭窗口

□王作礼

大汕子隔堤因高宝湖主泓道大汕子河而名,其实称高宝湖隔堤更为确切,因为该堤筑成后,把几百年连成一体的高宝湖从此一分为二,堤南为高邮湖,堤北为宝应湖。该堤是淮河入江水道一项重点工程,于1969年挑筑,西自金湖境内淮南圩唐港张鼓墩起,东至宝应县范水以南运河西堤止,全长12公里,其中金湖境内7.4公里。

1969年初夏,来自扬州专区兴化、宝应、江都三县的民工先头部队,自带3000多条农船,来到这百里湖区,做好先期测量放样和筑坝、排水等准备工作。这里是:深泓区碧波荡漾,浅水滩芦苇丛生。芦苇青青似漫漫青纱帐,杂草茫茫犹如广阔大草原。沼泽地淤泥深达二三米,就像一锅“烂泥糊”。在这里施工,没有居民住房可借住,参加施工的干部民工只能吃住在小船上,他们不怕艰难困苦,在这里扎下水寨,投入紧张的施工。

首先必须清除施工区域内的芦苇和杂草。

为了争取时间尽快筑好施工围堰,民工们穿裤头、打赤膊,一个个像“鱼鹰”一样跳到水中取土。水中有“裤腰带”似的大蚂蟥,民工们没有一个人不被蚂蟥叮咬过。民工们用船把土送到工地,奋战一个月,筑好圩堰,为排水、清淤、筑堤做好准备,保证施工顺利进行。

同年10月,三县6万多民工,会战荒滩,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,他们要在这湖滩水面上筑起一道 “水上长城”。

施工区内虽然排完了积水,但许多地方淤泥太深,施工人员没处站脚,勉强可站的地方也是站不稳,使不上劲,而且越用劲就陷得越深,甚至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深淤中造成生命危险。为了解决这个施工中的“拦路虎”,江苏省入江水道工程指挥部紧急调来了一批木板,方便人员站在上面施工,可是这么大的范围、这么长的战线、这么多的民工,调拨的木板只能是“杯水车薪”。于是就地取材,用芦苇、树枝、杂草捆扎成“龙埂”来代替木板。

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而且湖中的气温比陆上还要低,冰冻时间来得早、持续时间长,冻土层越冻越厚,最后坚实得连铁锹都挖不动。经同解放军某工程兵部队联系,借来一批十字镐,凿开冻土层,保证工程继续施工。由于淤泥下面的土壤含水量高、承重力差,筑成的圩堤塌陷,滑坡现象十分严重,今天筑,明天塌,筑了塌,塌了筑。同时采取轮番翻晒吹干的办法,分坯进土,层层碾压,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。

经过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,到19704月工程胜利竣工,共完成土方398.0万立方米。一道气势磅礴的长堤巍然屹立在高宝湖上,它就像一把利剑,把高宝湖劈为两半。

隔堤筑成后,又先后在迎高邮湖一面建筑了块石护坡、挡浪墙,在圩堤两侧栽植了防护林,使圩堤更加稳定、牢固、坚实。隔堤的建成,使宝应湖成为内湖、构成了宝应湖、白马湖各自完整的防洪体系,缩短了该地区的防洪战线,提高了防洪能力,为该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定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。该堤建成40多年来,经受了多次大风大浪大洪的考验,没有发生一次险情。

大汕子隔堤,如今不仅是重点防洪工程,而且也是重要的交通工程,金宝南线一级公路从隔堤内坡经过,成为西接宁连高速,东牵京沪高速的重要钮带。

大汕子隔堤,把几百年连成一体的高宝湖一分为二,堤南为高邮湖,堤北为宝应湖。


    刊于2012219日《淮海晚报》04